從消費觀念變革感悟國際誠信(摘自珠江商報)
日期:2006-03-17 作者:管理員
從消費觀念變革感悟國際誠信
——專訪順德恒業家居用品公司董事長葉中平先生
以行業國際標準化約束商家行為
記者:在3·15到來之際,您覺得如何才能切實提高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水平?
葉:天天都是3·15,天天都不是3·15。國內大張旗鼓的在3·15舉行各種活動。國內大張旗鼓地在3·15舉行各種活動,并非表示我們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水平已經很高,真實情形恰恰相反,在假冒偽劣產品越來越猖獗地橫行之時,人們更多地希望借這樣一個節日來宣泄自己心目中郁積了一年的侵權傷害,從官方和媒體上看到那些造假惑眾者被暴光乃至處罰而得到些許快意和憋屈的釋然。所以一年一度的3·15系列維權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反倒作為某種誘因催生了企業、消費者等各個階層的維權慣性,必須打破這樣的局面,消費者的權益才能更好的得到保護。而企業國際化的今天,還要考慮到使用中國制造產品的外國消費者之利益。
記者:消費者權益與行業標準的關系又如何?
葉:有一次我在意大利我看到一個有趣的場景,在一家超市門口的休息區,不少人都拿著剛買的生蔬菜和生肉在吃。我當時想,盡管國外的飲食文化和國內有很大的區別,但是這剛從超市買來的生東西能夠立刻就吃嗎?當地的朋友對我講:No problem!歐盟有一整套嚴格的標準來管理食品的售賣,這套標準嚴格得近乎苛刻。
這個故事說明的就是一個標準的問題,有了嚴格的標準來約束商家的行為,消費者的利益自然而然就得到了保護。最近的"軟飲料含苯"事件也是如此,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都說符合標準,但是這個標準歐美與中國就有好大的差別。而早前的PVC保鮮膜事件也反映我國標準相對滯后。
然后就是一個意識問題。大家都想著在3·15那天就能解決消費糾紛問題,但是有沒有想在平時也能解決這些問題? 在提倡和諧社會的今天,消費者的權益保障意識必將大為加強,商家們對此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才能與時同步。與此同時,資訊的發達,西方的消費者權益的要求也將加快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的提高。更新權益保護意識,提升行業標準是必行之路。
品牌、誠信是消費者權益的有效保障
記者:在國際化的今天,品牌、誠信與消費者權益又關系如何?
葉: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踏上了國際化的征程,他們的產品遠渡重洋,運送到各色人種的消費者手中,由此也帶來一個問題:消費者權益所涉及的范圍大大增加,已經不再是某一個國家和地區。而且大部分最終消費者與外國零售商之間還有一個進口商,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口企業如何更好的維護國際消費者的權益呢?
中東的迪拜是我常到的地方,逛街看市場也成為了必選課。在”LASA”廣場附近的街道兩邊有很多路邊攤,林林總總的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產品。隨手翻了翻,有很多產品上面都寫著“Made In China”,而且產品上面沒有任何商標或品牌。類似情況,在其它很多南美城市也有。這對中國的企業形象是一個嚴重的損害,對廣大消費者的權益同樣是一種侵犯:他們不能享受到同樣是“Made In China”的質優價廉的消費品。國內有條件的企業除做OEM之外,也必須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的價值,這樣既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又增加了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中國制造的產品,就算產品如何質優價廉,我們一般都需要通過進口商這個渠道才能與外國消費者見面。所以必須與進口商建立牢固的誠信關系,這不僅涉及到企業的利益,同樣也是對國外消費者權益的有效保障。
去年,我的一個朋友——歐洲一家電器公司的采購總監,收到國內一家較出名的小家電制造企業的電郵,郵件的內容是:人民幣升值,所以產品即時加價2.1%,否則不予履行合同。
這是用企業的誠信為代價的行為,遵守合同是國際貿易慣例。這種揀芝麻丟西瓜的做法會使企業最終喪失在國際市場上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客戶忠誠度的機會,而消費者也因此喪失了選擇消費品權利的機會。
寶麗雅公司在開拓海外市場時,非常注意與進口商之間的關系,本著“誠信、責任”的原則,很快就在國外市場打開了局面。記得在開拓迪拜市場的時候,曾有一位客戶在第一次與我們見面時,就被我們的產品與服務所吸引,訂了大量的貨。但是我們業務人員依然將我們對其市場看法及一些經驗告訴他,認為其所訂貨結構的不太合理,并建議他減少一次訂貨的數量,增加訂貨的頻率和種類。這個客戶后來成為我們的忠實客戶,而我們的產品在他的鼎立合作下很快在當地建立了知名度。今天當您到迪拜的大型購物中心及大型連鎖超市,FORVEVR品牌的產品在百貨陳列柜展示著,而在德國法蘭克福最高檔的百貨公司KAUFHOF,一樣會見到寶麗雅FORVEVR品牌的熨衣板與德國、意大利品牌在一起歡迎來自世界各地消費者。
所以,品牌的建立和誠信關系的打造在表面上看與消費者權益無關,實際上卻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有效保障。
環保、創新是走向國際化的必然
記者:環保和創新都是比較熱門的話題,這二者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葉:在美國的Target,這家以年收入4萬-8萬美元為顧客群的大賣場,我發現陳列著朋友的品牌餐具。春節后,我給這位開陶瓷工廠的朋友拜年,剛好其請來的三位歐洲設計師也在,大家聊天時,一位歐洲設計師說了一句話讓我大有感觸:以有限的資源制造無限的垃圾,是對子孫的犯罪!
也許正是有了這樣的意識,歐盟陸續推出了WEEE和RoHS兩個環保指令,新的玩具指令修改也快出臺。
這些都為我們鳴響了警鐘:不能再只看眼前的利益,必須從長計議,謀求可持續發展!
目前,不少消費者和企業都局限在眼前的、現有的利益,潛在的、將來的利益卻忽視不顧。在歐盟RoHS指令頒布后,我有一個生產微波爐的朋友說,如果按照歐盟RoHS指令,對產品進行是否含有6種有害物質檢測就需要花費20萬元,這還僅僅是一個型號的微波爐。如果有數十款型號,光檢測費用恐怕就要令部分企業關門了,這還不談產品如果不合格需要進行改進的費用。
這非常殘酷,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企業才會更加積極的尋找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能去除消費者“吃子孫飯”的后顧之憂,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利益。這是市場規律的體現。
在這個時候,創新就被拉出了水面。在社會上有很多的企業都在談創新,究竟什么是創新,創新又如何能夠解決現有的問題呢?
“創新”一詞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1883~1950)提出的,他認為,創新是指:1. 引入一種新產品;2. 采用一種新生產方法;3. 開辟一個新的市場;4. 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5. 實現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
根據熊彼特的定義,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創新路徑,如何結合好企業發展階段,用新思維去解決發展中的難題。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誠信、創新、行業標準、環保,都與企業發展及消費者權益有著密切的聯系,企業家必須把消費者權益保護納入戰略的范圍,從而達到企業快速發展、消費者放心消費的雙贏結果。
------相關資料------
廣東反傾銷第一人——葉中平
葉中平先生,現為香港恒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寶麗雅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順德出生、祖籍是六祖慧能的故鄉——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六祖鎮。葉中平先生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90年代初從香港回國白手創業。
在葉中平先生及公司全體同仁的努力下,今天的廣東寶麗雅公司經過14年的風雨艱辛鍛造成為一家多元化的綜合集團企業,包括專業家居用品及電子電器制造與銷售商,并建立以服務中小型企業的國內銷售與進出口的貿易服務兩個平臺。
經過多年的國內外市場錘煉,公司參加了數十次的海內外大型展覽,建立了寬廣的營銷網絡。對內在廣東、上海、北京、天津、成都等地設立了銷售公司,產品銷往大江南北;對外在香港設立了對外公司,產品銷往歐美、澳洲、中東、東南亞等,遍及世界五大洲。使“寶麗雅-FOREVER”品牌的產品出現在國內外的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隆、歐尚等一大批世界級零售企業,同時“FOREVER”品牌也出現在德國最高檔的百貨公司KAUFHOF。
葉中平先生認為,科技與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公司不斷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逐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在國內率先推出互動數碼電子健身產品,幫助人們實現“把運動場搬回家”的健康新理念。
2006年新年伊始,寶麗雅就遭遇了歐盟的反傾銷訴訟,在葉中平先生的領導下,寶麗雅齊心協力,積極應對,《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珠江商報》等媒體都進行了詳細的報道。而在2003年,寶麗雅也遭遇了美國的反傾銷,葉中平先生的積極努力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葉中平先生也被人民日報稱為“廣東反傾銷第一人”,南方日報稱為“順德反傾銷博士”。
2005年3月,香港投資推廣署在上海舉行“2005投資海外管理層論壇”,在這次論壇上,葉中平先生與來自牛津大學的教授、商務部跨國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官員及眾多知名大企業家等一起應邀到會,發表了有關拓展海外市場及反傾銷方面的演講。
2005年8月,葉中平先生應邀在“全國城市商報與珠三角企業合作論壇”做了《整合商報資源開創企業喉舌》的專題演講,獲得了與會的各大城市商報總編的高度平價。
摘自《珠江商報》(2006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