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定位,需要把握發展大勢
日期:2007-08-29 作者:管理員
順德信用社理事長吳海恒認為,“2007信合財經論壇”又一次提供了高端思維啟示
商報記者 李炯聰 通訊員歐陽以標報道
連續第七年舉辦財經論壇,連續第七年在順德引發經營思維、財富思維的高端撞擊,昨天舉辦的“2007信合財經論壇”成為順德政商各界注目所在。論壇上,順德信用社理事長吳海恒既是“主人”,也是“聽眾”,一個善于結合現實、把握大勢,對專家觀點和企業經營進行認真思考的“聽眾”。
記者:財經論壇已經舉行第七屆了,每一屆都在順德得到很好的反響。形成這種影響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吳海恒:信合財經論壇連續舉辦七年,每一次都是成功的。這些論壇,因為有了高端的思維,因為邀請了高層次的專家,所以我們能聽到這么多反映國內政策走勢的最新信息,聽到他們的對一系列全球性、全局性問題和趨勢的精辟分析。這是論壇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吸引大家的最重要原因。
每屆信合財經論壇,我們都從當前社會最熱門的話題中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準確地討論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事,每年都能夠形成一個熱點。而且,來談這些熱點的人都是一些權威人士,包括一些制定政策的國務院智囊,他們的觀點最能體現政策制定背景,不是一般的夸夸其談,是實事求是的分析,因而更能得到大家的認同。
記者:剛剛我們采訪企業的時候,他們對兩位嘉賓的分析有積極的評論,您自己如何評價本屆論壇的效果?
吳海恒:我們舉辦論壇,主是要給股東和客戶們提供一些思維的撞擊和啟示。只有他們發展了,我們才能有發展,否則我們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信用社的金秋服務月活動馬上就要開始,今年的主題是“真情服務、用心聆聽”。
“用心聆聽”包括幾方面含義:一是聽我們國內知名專家、教授講國內國際政治、經濟、金融形勢和決策,聽國家、地方的發展形勢,讓他們決定怎么做;二是聽客戶對我們的需求,我們的服務能不能達到效果,不是由我們講,而是社會的認同,聽他們的建議;第三是聽干部和員工如何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客戶,有哪些內部機制要完善,提高聯社服務基層、服務客戶的效率和質量。聽了各方面的觀點和看法,再進行可行性和風險控制分析,得出可操作性的方案。
記者: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三個聆聽體現的其實是信用社的服務文化。
吳海恒:今天的論壇,講的是一個地方、一個企業要如何在新的經濟和金融形勢中重新定位,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定位決定制度措施,是企業戰略和企業文化的立足點。信用社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服務文化、誠信文化,我們的企業客戶是一種發展文化、效益文化,社會是一種和諧文化、互助文化,這也是一種定位,這些定位決定企業的核心與靈魂。從信用社的定位來說,就是堅持自己的服務定位和服務文化,在服務地方、服務客戶和服務市民的同時尋求自己的發展。
記者:您覺得今天的論壇給順德企業傳遞了一種怎樣的信息?
吳海恒:最重要的信息是,不順應國內國際發展潮流就會遭到淘汰。企業要做些什么,要把握什么,要貢獻什么,必然要遵循經濟規律,每個企業家、投資者對如何適應形勢的轉變必然都有所認識。今天的論壇其實回答了當前市場的轉變問題,國際化競爭和國內市場競爭其實已經難分彼此。一個地區、一個企業要在這種趨勢中把握機遇,需要確立危機意識,也就是面對國際國內形勢,一個地區、一個企業如何適時調整定位。順德得改革開放之先,企業在經營、管理、科技研發等方面有較好的積累,但是放到更大的區域中看又如何?今天論壇上嘉賓談到,產業轉移是一種經濟規律,順德和順德企業如何面對競爭的壓力作出新的選擇?面對從中央到地方的全面改革開放,面對匯率改革、稅收改革等總體發展形勢,專家分析了深層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這就是幫助順德和我們的客戶在新形勢中尋找機遇。
記者:那么,通過這次論壇,你覺得對信用社自身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吳海恒:我們的體制還要進一步理順,否則發展會受到制約。目前這項工作正根據國家和廣東省的統一部署穩步進行,正如我們說過的,信用社升級成為銀行指日可待。總的來說,就要是遵循國際慣例加快內部機制的完善。
所謂金融國際化和現代化,就是要將科學發展觀與信用社的實際相結束,服務這個地方,支持這個市場。我們是地區性金融機構,隨著國家改革的逐步放開,相信未來在產品開放和金融服務上會逐步放寬。
再有就是服務的進一步改善。金融機構有自己的宗旨,目前在一些新開發的市場上資源和服務可能有限,有待進一步加強。對于傳統的市場,如何在國家政策中尋找到平衡點,比如因應國家的產業調整政策,在扶持傳統產業中調整政策,在繼續扶持地方經濟的同時尋求新的平衡,這就是服務問題。面對國家對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政策,我們如何健全風險控制機制,如何處理抵押貸款,既考慮到風險,又考慮到企業發展,保障客戶利益與社會利益,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新協力集團董事局主席盧桂戈:
選擇自己的資本方式
正如兩位專家所提倡一樣,順德企業在上市、兼并等資本運作的道路正邁出更大的步伐。目前,匯率風險、市場交易成本、融資成本不斷提高,如何運用適應的資本運作方式,或上市、私募股權基金、或向銀行借貸,是企業應該考慮的問題。現在,很多順德企業都很清醒地結合自身的產業特點、發展階段,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本運作方式,這是我們企業發展邁入一個新階段的體現。另外在當前,企業往上走已成為一個趨勢,國外市場與國內市場本來就是不可割裂的,所以,我覺得,順德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無論主要的市場份額放在哪里,重要的是抱著立足本地、立足國內、放眼世界的心態,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萬和集團董事長:盧楚其
以資本運作方式實現產業突圍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希望借資本市場實現產業突圍,提升品牌影響力并向其他行業滲透。同時,希望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和企業管理要求,全面提升行業的競爭力,實現整個行業的“安全洗牌”。
因此,在資本運營與產業發展方面,我們已作了有益的嘗試。參股民生銀行,可以說是我們最早的一次資本運營。時至今天,在資本市場的大河中,我們曾涉足收購在主板上市的粵美雅,收購三板上市公司———海國實股份,這都為我們在資本市場的運作與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而且受益匪淺。
我們除了專注于以燃氣熱水器、燃氣灶具等產品為主的專業燃氣用具制造業之外,萬和集團還以資本運作的方式涉足金融、汽車配件等行業,而且正在培育的汽車配件項目,預計將于明年上市。
在資本市場上的運作,萬和算是很幸運的。對于國內的資本市場而言,全方位發展資本市場,對于順德企業來說,是難得的機遇。企業要上市,應該是順勢而為,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企業借助資本市場,進一步創新發展,升級換代。
順博機電實業集團董事長吳兆恒:
資本市場興旺提供發展契機
國內資本市場的興旺發展,為順德的經濟尤其是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但是,對于順德的企業、順德的產業而言,如何通過借助資本市場提升企業、產業的競爭力?由順德信用社等舉辦的信合財經論壇“企業資本運營與產業競爭力”,無疑為順德的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
結合兩位專家的演講,我個人認為,一方面,對于從勞動密集型走過來的順德企業來說,可以通過借助資本市場運營,實現產業轉型的同時,提升企業乃至產業的發展競爭力;另一方面,作為全球制造業基地之一的順德,如何借助資本運營,打造并提升順德本土的流通服務業品牌,如本土家電流通零售品牌,為制造業提供更完善的配套產業鏈服務,值得政府以及業內人士的思考。
廣東豐凱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國希
企業研發、服務要加強
聽了兩位專家的演講后對宏觀經濟有了一個很好的了解,而且對于目前企業面對這么多的困境下一步該如何走有了一個清晰的方向。
聽了專家的講話后我覺得,目前制造業的成本優勢下降了,企業要上一個新的臺階,必須在研發和售后服務上要加強。我們豐凱多年來一直抓研發和服務,跟專家的觀點不謀而合。
那么對于資本運營,我認為,上市對于企業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技術型企業來說,雖然不是企業的必由之路,但是一條很重要的路徑。因為,目前企業單靠自己積累很難有進一步提升,資源有限。像我們豐凱早在7年前的競爭就不僅僅是國內競爭了,而是國際競爭,在國際風云變幻的今天,機會稍縱即逝,企業不能錯過時機。企業上市對于滿足企業開拓資金需求、建立現代法人治理制度、吸引并留住企業有用的人才,提高企業品牌形象和產品知名度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我們選擇先跟聯想風投合作,再上市,這樣的路徑有點不一樣,這樣做的好處是:企業在沒上市之前就有大量資金,能夠加速企業成長,企業成長后再上市更有話語權。而且跟聯想風投合作,我們可以利用聯想的品牌、人脈、管理經驗等,為企業做強做大奠定基礎。我認為,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廣東寶麗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葉中平
私募股權基金是創新的推動力
夏斌教授講到私募股權基金對企業的重要性,但是這個方面是目前木桶理論中的短板。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我認為,私募股權基金是企業創新的推動力。
私募股權基金是私募基金的一種,私募基金根據其內涵一般可以分為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也可稱為風險投資基金)三種。私募股權基金主要投資未上市的企業股權,伴隨企業成長的不同發展階段培育公開上市的企業資源。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私募股權基金逐步放開。
目前,順德的情況是:有錢的找不到好項目,有項目的沒錢。我覺得在私募股權基金方面順德缺少這方面的經營班子。順德有錢,也不缺好項目,只要有了一套經營班子,不愁找不到資金和好苗子。我覺得順德可以搭建好一個平臺,引進這樣的經營班子進來。
建立支撐創新的文化
夏教授談的國家政策的調整、宏觀環境的變化,應該給企業更多的啟發,即不要以為目前的發展環境是必然的,在環境變化的情況下,不要怨天尤人,而應學會適應環境,尋找生存、發展的創新路徑。在現階段來說,關鍵的問題是通過創新、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企業在這個探索提升的過程中,要善于適度而為,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文化,因為企業文化對創新有很大的影響。當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策略不相符時,就應及時調整,當企業的文化不能支撐創新發展時,就應盡快舍棄這種不匹配的文化,構建合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