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主角與奧運之“和”
日期:2008-10-17 作者:管理員
本文節錄后登于2008年8月11日《珠江商報》作者:葉中平
8月8日的北京奧運開幕式,中華文化中的“和”字清晰地表現出來,它體現和諧的理念。而中小企業在解決社會就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客觀上推動社會和諧工作。
翻看7月份由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李克強等國家各領導人到各地考察時關注的問題, 及8日國務院邀請廣東、山東等共7個省的領導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 10日和11日國務院召開經濟專家座談會; 19-20日央行和銀監會領導先后發言,指出下半年貸款將會向中小企業傾斜;到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公告提出宏觀調控一保經濟,一控通脹,防止奧運后經濟下滑。這個決定結束原來的防止經濟過熱,防止通脹---“雙防”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接著央行提出要支持、促進中小企業和對外經濟平穩發展的要求,及針對今年上半年國內多達6.7萬家擁有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倒閉這一問題,中央專門作了政策調整,最先出臺了8月1日起提高紡織品的出口退稅2%的措施,之后政府擬推出了五項支援的措施,來舒緩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等,這一系列過程無不緊密觸及中小企業。
筆者作為中小企業的一員,從來沒有見到過今天的從中央到地方,以及市民對中小企業的關注程度如此之高,使7月中小企業成為了8月奧運前的主角,這是可喜之事。
中小企業為何會成為主角呢?筆者認為這是跟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相關聯的。以前中國執行計劃經濟,社會的就業問題由國家來包攬。在上世紀的60、7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經濟大幅下滑,社會上的就業問題使國家的壓力大增,加上1949年解放后,社會相對穩定,人口出生率與成活率增加,所以國家為了化解這個壓力,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把這些當時社會不能解決的就業人口問題轉移到廣大的農村去,由農村來養活這些人。當時的環境對這項做法貫以政治的色彩,作為政治運動來推廣,事實上是為解決這個就業人口的壓力問題。到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在當時面臨崩潰的中國經濟,更沒有能力解決不斷增加的六十年代的嬰兒潮,所以提出個體戶的政策,讓一大批不能就業的人自己創業,從而養活自己。之后的發展是鄉鎮發展,在計劃經濟造成的物資缺乏下,形成補充的作用,并快速地發展,也起到解決一大批人的就業問題。時間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在全球產業大轉移的契機下,大批的外資企業進駐中國境地,加工后產品的出口企業和為出口企業作產業連接配套的一大批中小企業發展起來,在成就了中國成為全球工廠之外,還為具有龐大勞動力人口的中國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據統計,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提供出口占60%,上繳的稅收占43%,與此同時,這些中小企業還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使中國人的整體生活水平提升了。以上種種表明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了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今年的南方雪災,使大批外來工春節前滯留在廣州火車站,雖然這不是好事。而今天中國世界工廠所使用的資源,和一些地方的的工業化過程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都不是好事,也影響我們的后繼發展。但若在這些不好因素未找到好的解決方法之前,就輕率地認為這類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不應存在,筆者認為這是對社會極大的不負責任。筆者于06年到印度參展的時候就寫一文章,認為印度最大的不成功就是至今沒能解決其龐大的就業人口,而就算其IT軟件業多么發達,作為整體社會來講還是不成功的。
筆者認為,今天中小企業變為主角,就是中小企業在解決社會就業的優勢和事實方面被社會認同的體現。中小企為社會的“和”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