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業,中小企業可作更大貢獻
日期:2008-12-22 作者:管理員
2008年12月22日來源:珠江商報
近日,讀者又發現媒體上一個出現率極高的關鍵詞———就業。胡錦濤總書記在東北考察講“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把就業再就業這項關系千家萬戶的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溫家寶提出:“必須采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尤其要高度重視農民工就業。”而早前“香港經濟峰會2009”上,香港特首曾蔭權表示:“面對全球金融海嘯之時,香港最重要是做到‘保命、保本、保工’,以穩定金融體系健全支撐中小企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美國公布11月的失業率上升到15年來的最高點6.7%。近日美聯儲將利率下調到了接近零,也是為保就業。社科院的調查顯示,城鎮的經濟活動人口失業率大概是9.4%。廣東省勞動保障廳廳長講,廣州新增失業人數比去年同期增7.15%。這些都是與美國次貸危機有關的問題,是對全球性實體經濟的沖擊的表現。這是我于11月10日的《珠江商報》發表《大量失業的警鐘已響起》(/shownews.asp?id=1055)一文以來,社會的焦點首次聚焦于“就業”上。
我國政府對就業問題十分重視,早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推進結構升級和扶持就業創業相協調,進一步增強經濟競爭優勢和吸納就業能力”,會議也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要繼續加大對就業以及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同時把“著力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列入工作具體部署上。
在就業問題被廣泛關注的同時,中小企對社會的核心貢獻也日漸得到各個層面的認同了。本月5號的廣東省中小企業工作會議上,省長黃華華指出:“中小企業聯系著城鄉經濟、民生就業、社會和諧的關鍵問題”,他也指出“中小企為我國提供了77%的就業崗位”。來自廣東省勞動和保障廳的數字,到2007年末,廣東省就業人口5450萬人,其中包括1900萬外省來廣東的人員,而65%以上在中小企業工作。而且,廣東省80%城鎮新增勞動力、80%上崗人員都在中小企業實現再就業。這就可以理解,作為廣東經濟火車頭的珠三角,這里的企業的經營好壞牽連著全國的勞動就業的大問題。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最新的數據,今年1~10月,廣東省各類法人企業登記數達100.2768萬戶,其中99%為中小企業,廣東將擁有百萬中小企業。有關統計同時指出,當前廣東省小型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沖擊能力好于大企業,而在5日的會議上,汪洋書記也指出,廣東的中小企具有市場適應能力強等特點,廣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都離不開中小企。而于11月中溫家寶總理于東莞發表的講話,肯定了中小企對社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指出于今天的經濟環境下,扶持中小企的健康發展,對于促進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城鄉就業、維護社會穩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到今天為止,一場全球金融海嘯反而提升了中小企業的社會地位,是因為解決社會就業、維護社會和諧這個在市場經濟下中小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為官方與社會認同了。這是我認為于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上中小企業的第一大收獲。
從2005年起我于媒體的文章與接受采訪都在強調中小企的社會貢獻就是解決社會的就業問題,而其它的社會貢獻都是由這個派生出來的,是非主流的。若社會認同這個核心貢獻,對中小企業就是如何幫助與引導的問題,因為幫中小企業就是幫社會解決就業,這樣社會對中小企業的其它要求就會弱化,這樣的機制下中小企業的老板就會得到獎勵,也就使其有更大的動力來發展壯大,諸如企業創新、節能環保、對社會捐贈等等就有了好的條件,在落實科學發展上也會有更好的表現,所以這是解決中小企業最大最核心的問題。
一位有心的讀者來電郵講,我于珠江商報上的專欄文中有十篇之多是強調上述中小企業的社會貢獻的,其中于6月16日一文《中小企業最大社會價值是解決就業》(/shownews.asp?id=56)就是從標題點出這個觀點。的確是這樣,我一直認為社會應是5%的企業承擔社會75%的稅收,而社會95%的中小企承擔社會70%的就業。而從早前黃華華省長的講話得知,我國這77%的崗位由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更加證明中小企這作用了。
到今天,我想這個觀點已經成為社會大眾與政商界的共識了,后邊就是如何把這個觀點落實到政府的政策中去。中小企業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將是載入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歷史上的一個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式的里程碑。
寫于2008年12月18日(作者葉中平系廣東寶麗雅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電郵forever1668@126.com,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