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人生觀
日期:2009-02-23 作者:管理員
最近收看香港無線TVB晚間的11點新聞后的天氣報告時,發現換了一名叫黃婉曼的新人報天氣,其表現方法使人眼前一亮。之后看到香港媒體的報道,TVB于二月初換了這個生鬼的(廣東話,意即生動)新扎天氣女郎,整個晚間新聞的收視率都提高了。今天的環境,看來大家都喜歡“新”東西了。
我在《順德商道》的元旦后第一期專欄上曾指出2009年的關鍵詞是:產能過剩、內需、創新。翻看這新年后一個多月的報紙及網絡,“產能過剩”一詞的熱度快速上升,如在百度搜索為186萬條記錄;而“內需”一詞于百度有2290萬條;“創新”就更多達5580萬條了。看來大眾對“創新”的關注度更高。
記得去年我于《珠江商報》曾見報兩篇文章,一篇是《順德菜與解放思想》,另一篇是《再談順德菜與解放思想》,在媒體上引起了一些回響。《南方日報》對此文作了評論,佛山電視臺的報評節目“話龍點睛”也作了解說,并認為這是一種“春秋筆法”,寫順德菜,實際上是談順德事。
是什么引起媒體對這兩篇文章的關注?我想,應該是文中引述一位香港飲食界名人說的“順德菜落后了”這句話發生了吧。順德菜的確是順德人的驕傲,有言道:食在廣州,廚出鳳城。在上周日香港恒生銀行與仁濟醫院舉辦的“LynchBagesCharityWineDinner”紅酒晚宴上,永隆銀行創辦人的第二代伍步功先生就講了幾十年前他的媽媽及馬姐(對順德籍的家庭女傭人的統稱)所做的至今還讓他回味的順德菜。而同桌的蔡彪先生,也興致地講了不少順德菜的出處與歷史,蔡彪先生是回家食飯時不用工人買菜及做飯的。我們這一席的人,不是祖籍順德就是在順德出生,在恒生銀行總行高雅的會堂,手把著法國波爾多的LynchBages紅酒,回味想象中的順德菜,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在外國人前介紹順德的“煎薄罉”時,我一定講這是中國的Pizza(薄餅);而介紹“雞仔餅”時,一定講這是中國的Cookies(曲奇),這種介紹方法是根據外國人所認識的菜名來作比喻,使客人通過聯想而比較容易理解,接受得更順暢。而我之前兩文中所述的順德菜也應是這個道理吧,我當時寫文章出發點是通過順德菜引出“創新”這個時代的話題。
飲食界的創新,我想大家都會想到“麥當勞”,很多的管理教科書都以此為例。對于中式餐飲文化,多數人認為是靠大廚的手勢,這種體現經驗累積的感覺,難標準,難復制。而香港去年上市的稻香飲食集團卻用事實告訴了我們一個不一樣的結果,這的確有不少值得企業去學習的東西。這家1976年由一家100平方米的小飯店做起的企業,創辦人是廚師出身,其引入工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不斷地進行廚師、后勤、服務的人才培訓。對于制定標準,這對于中式餐飲業是高難度的,但有標準才能快速擴張復制。現時稻香飲食集團于香港有近50家分店,在國內的華南地區也有超過10家分店。而管理方面,該公司引入服裝零售業的管理培訓模式,包括員工的激勵活動等,都有明確的方向和指引給員工跟著去做。該公司還利用分店多的特點,建立物流中心,控制成本及產品的標準,并實行ISO9001認證。在品牌推廣上,用適合的品牌定位,請專業設計師設計,轉變人們對傳統中式酒樓的觀感。而香港的另一酒樓,為接結婚喜宴,推出可使結婚的新人從天而降的飛天南瓜車并配上煙火,使新娘一圓灰姑娘的美夢。香港飲食界的創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靠解放思想,才能有新的創新,也只有創新的企業才能發展。
今天企業的創新,的確受到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壓力。而同樣的壓力,為何有的企業改變快,發展快,有的就不變呢?這與企業主的思想解放的程度有關,進一步講就是跟企業領導人的人生觀有關了。一種人生觀是:自己來到這個社會,是為了解決困難的。若無困難,也顯不出人生的價值。而他的享受,應是在戰勝困難過程中的副產品。這應可解釋為何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于93歲時還工作。他死于工作崗位上,我想是他的愿望,如同將軍死于沙場的光榮。
所以說企業的發展壯大,靠不斷的創新,解決發展中的困難,而創新要靠不斷的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又要求不斷地發展人生觀,這樣才能支持企業的成長。這四組關系中是相互影響著的,除去小富則安的人生觀,才能把自己于定勢思維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只有解放思想了,才能有創新的辦法與點子,指導企業迎接眼前的挑戰,企業才有再發展的可能。而通過多一點的進步以及每一個創新工作的落實,又推動人們思想的解放,并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標。
在文化復興時的歐洲,于1491年美第奇家族開始使用全套的銀制叉具進行宴會,200年后英國人的日常生活就使用叉具,形成今天西餐的刀叉文化。同樣,順德菜與文化的結合,應為創新的一條大路。
金融海嘯下的今天,創新對企業的作用力就更大了,且只有創新,才有機會圓企業家做百年老店的夢。
(寫于2009年2月18日,作者葉中平系廣東寶麗雅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電
郵forev鄄er1668@126.com歡迎交流)